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实用医药》 > 2016年第14期
编号:12853596
IgG在特发性膜性肾病中的表达研究
http://www.100md.com 2016年5月15日 《中国实用医药》 2016年第14期
     【摘要】 目的 分析免疫球蛋白G(IgG)在特发性膜性肾病(IMN)中的表达, 并评估IgG4与特发性膜性肾病24 h尿蛋白、血清白蛋白(ALB)等的关系。方法 97例经肾活检证实的IMN患者, 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肾组织IgG, 分析IgG表达, 并对IgG4与IMN患者血清白蛋白、 24 h尿蛋白量、血清总胆固醇等指标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 97例IMN患者中IgG4表达阳性率最高为95.9%, 其后依次为IgG1、IgG2、IgG3, 阳性率分别为61.9%、24.7%、16.5%。IgG4含量(+)组、(2+)组、(3+)组24 h尿蛋白含量分别为(1.53±0.87)、(2.75±1.12)、(6.84±2.01)g/L;血清白蛋白含量分别为(28.54±1.56)、(24.13±1.20)、(20.22±0.97)g/L。IgG4 (+)组与(2+)组、(2+)与(3+)组24 h尿蛋白比较,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白蛋白差异也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MN患者病理组织IgG4表达阳性率最高, 其次为IgG1;IgG4表达强度与IMN患者24 h尿蛋白量、血清白蛋白存在一定关系, 提示IgG4可能在IMN的发病中起了重要作用, 并与IMN患者的严重程度相关。

    【关键词】 特发性膜性肾病;免疫球蛋白G4相关性膜性肾病;免疫球蛋白G4相关性疾病;抗磷脂酶A2抗体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14.028

    膜性肾病(MN)属于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的一种, 是以肾小球基底膜上皮细胞下原位免疫复合物的沉积并伴肾小球基底膜弥漫性增厚为病理特征的一组疾病。MN分为特发性膜性肾病及继发性膜性肾病两大类[1]。特发性膜性肾病的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清楚, 目前认为其可能与自身免疫性反应有关, 好发于 50~60岁中老年人, 我国IMN占原发性肾病综合征(NS)的25%~30%[2]。尽管有1/3的IMN患者能够自行缓解, 但仍有1/3~1/2的患者逐渐进展为终末期肾病[2]。IgG 是血液和胞外液中的主要抗体成分, 发挥着重要免疫学效应, 如调理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ADCC)及抗感染作用等, IgG 按重链氨基酸的不同分为 IgG1、IgG2、IgG3、IgG4 四个亚类, 以往的研究表明IgG4在炎性肠疾病、桥本甲状腺炎等疾病中表达并参与其发病[3, 4], 并且联合病变组织IgG4阳性浆细胞和血清IgG4的表达可以把部分炎性肠疾病、桥本氏甲状腺炎归为IgG4-相关性疾病(IgG4-RD), 成为同类疾病的一个新的亚型。关于IgG在膜性肾病中的表达情况, 以往研究[3]证实在IMN中IgG4有较高的表达率, 本文也着重分析了我国IMN患者肾组织IgG的表达, 同时也对IgG4表达强度与IMN患者24 h尿蛋白及 血清白蛋白等指标关系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2月~2015年5月在本院肾脏内科经肾脏病理证实的特发性膜性肾病患者97例, 其中男63例, 女34例, 平均年龄(48.3±16.1)岁, 所有患者均排除肝炎、肿瘤、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疾病, 并且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

    1. 2 方法

    1. 2. 1 临床资料 血清总蛋白、尿素、肌酐、24 h尿蛋白等。

    1. 2. 2 标本采集 所有患者于清晨空腹抽取静脉血, 3500 r/min, 10 min 分离血清, 存放于-20℃冰箱。收集患者24 h尿液。

    1. 2. 3 操作方法 所有肾穿刺病理标本处理后分别行免疫荧光(IgG、lgA、IgM、C3)、光学显微镜(HE、PAS、Masson 及PASM 染色)检查, 所有标本直接免疫组化染色, 观察IgG1、IgG2、IgG3、IgG4分布情况, 第一抗体分别为小鼠抗人IgG1、IgG2、IgG3、IgG4 单克隆抗体, Sigma 公司(1∶500)。用PBS 代替第一抗体进行染色作阴性对照。

    1. 2. 4 相关生化指标的检测 罗氏cobas-P80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完成肌酐(CREA)、尿素氮(BUN)、ALB、24 h尿蛋白的检测。BUN、CREA检测采用酶法, ALB检测采用溴甲酚绿法, 尿蛋白检测采用比色法。

    1. 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非正态分布以中位数表示, 三组间比较采用 Kruskal-Wallis检验, 两两比较采用Bonferroni法。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97例IMN患者中IgG1、IgG2、IgG3、IgG4表达阳性率分别为61.9%、24.7%、16.5%、95.9%, IgG4含量(+)组、(2+)组、(3+)组24 h尿蛋白含量分别为(1.53±0.87)、(2.75±1.12)、(6.84±2.01)g/L;血清白蛋白含量分别为(28.54±1.56)、(24.13±1.20)、(20.22±0.97)g/L。IgG4(+)组与(2+)组、(2+)与(3+)组24 h尿蛋白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白蛋白差异也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本研究结果同以往的研究一致, 显示IgG4在IMN患者肾组织中高表达, 且表达强度与患者的病情相关, 这提示IgG4在特发性膜性肾病的发病中可能起了重要作用。而近期关于IgG4相关性疾病的研究也成为了研究的热点, 它是一种新近认识的以多器官损害为特点的疾病, 可累及肝脏、胰腺、肾脏等多个器官, 其中累及肾脏就称之为IgG4-RKD, 包括IgG4相关膜性肾病、IgG4相关小管间质性肾病等, 其诊断标准为[4]:免疫组化≥10个IgG4阳性细胞/高倍视野; 血清 IgG4≥1.35 g/L, 同时满足两项可以认为是IgG4-RD。特发性模性肾病能否看成IgG4-MN的一种, 目前少量的研究认为IgG4-MN倾向于继发性膜性肾病[5], 但IgG4-MN最终能否归为继发性膜性肾病的一种, 仍需大量的研究来证实, 因为IgG4-MN也有可能成为特发性膜性肾病一种特殊的亚型, 这对膜性肾病的分类及治疗可能有新的指导意义。由于本研究未对特发性膜性肾病进行血清学IgG4的检测, 因此也无法用上述诊断标准对97例IMN患者进行评估并判断有多少例IMN可以判定为IgG4-RD, 如果有IMN患者符合上述诊断标准, 可以对其临床资料、病情、预后等情况与正常特发性膜性肾病进行分析, 并观察他们在治疗、预后等方面的情况, 这将成为以后工作的重点。

    参考文献

    [1]王拥涛, 许清玉, 郭明好, 等. 919例肾活检资料流行病学分析. 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 2010, 11(3):232-234.

    [2]刘志红. 膜性肾病的治疗.肾脏病与透析肾移植杂志, 2009, 18(4):353-355.

    [3]黄勤, 邹晓平. IgG4相关的自身免疫性胰腺炎的诊断.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2013, 30(6):301-303.

    [4]李亚琼.桥本氏甲状腺炎与IgG4相关性疾病有关的临床病理学特征的相关研究 .山东大学, 2012.

    [5]管音, 李航. 自身抗原、抗体与IgG亚型在膜性肾病中的意义. 中华肾脏病杂志, 2014, 30(8):634-638.

    [收稿日期:2015-11-18], http://www.100md.com(尹保杰 朱涛 李志民等)